北大国关考研,有些话必须重新说!

作者:北大考研时间:2022-07-23 09:11:16

 

 

生活就是如此,还是要继续。我们可能站在了不同的起点。而不同的起点,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旅程经历。所幸的是,我们都站在了起跑线上。都希望这一路奔跑过后,能在那个终点遇见可爱的人。星河滚烫,燕园是归途所向。

 

2020年6月,从官网得知自己已被北京大学录取。于是乎,希望写一篇文章以告来者。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本文:一个园子三栋楼,一个少年一个梦。如今,两个月过去了,稍微有了一些空闲的时间,自己得以在比较轻松和状态下可以重新想一想一些问题。这种状态就像是突然放松了一下下,不用在紧张、压抑的状态里持续的闷头苦干、无法得救。

 

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可以通过结合最近的一些学习思考,力争做到三个层面。第一,告诉大家我当时写那篇文章时的一些心态。第二,肯定那篇文章中我写的比较详细的东西。第三,重新分析那篇文章中的不足,并给出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这篇文章会是我的最终思考吗?肯定不是。无论何时,学习和思考要永远在路上。考试结束了,新的生活开始了。很多问题还是要持续下去。看山是山了,下一个阶段可能是“看山不是山”了。但是要努力的方向,该做的事,我不认为有太多的变化。那天晚上我非常忧虑燕园的生活。感觉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在持续的向我灌注压力。但我突然想明白,燕园不是我生活的终点,因为我当时之所以努力坚持选择燕园就是因为我希望它是我新的生活的起点啊。

 

回归正题,提一句话。希望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一个“葵花宝典”和“成功指南”,我更希望的是大家可以意识到两件事。首先,学习思考是一个持续打磨、深化的过程,因此要不断的对某些问题进行持续性的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其次,如果你可以从这两篇文章中找到或者发现我的一些思考学习轨迹与认识角度的变化,那就更能为自己的复习锦上添花。

 

01

第一部分:文章写作背景

 

这一部分的主要写作目的:我不想给大家“造神”。造一个通过自己努力,掌握高效学习方法,从而顺利进入北大求学的“神”。(虽然我也不配,orz。。。)政治学中,充斥着太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神一样”的概念和哲学词汇了。有一次一个学妹问我如何理解那些晦涩难懂却又极为正确的词汇。我告诉她,首先要不信。

 

启蒙运动为什么是跨越“黑暗”(我用了引号)中世纪的一个分水岭呢?(此处有名词解释,O(∩_∩)O),Enlightenment中的light是什么?是理性吗?就我而言,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我思”。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我希望的是可以通过告诉大家我的迷茫和痛苦,让大家能够理解我的一些观点的来龙去脉。如果你知道了我的这种来龙去脉,你就更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顺利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如果同学你恰好也深有同感,那就不妨看看我对我们“共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索吧。

 

《一个园子三栋楼,一个少年一个梦》文章写作背景

 

第一,该文希望自己可以梳理国际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实话实说,复试准备过程中自己也非常的迷茫和痛苦,感觉就像又考了一次研究生。因为,我依然对那么多的文献、时政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只能不断的狂看文章,参加学术讨论,勤做笔记。(现在的你是否是这样?)。这样做其实有很大的问题,除了知识点掌握分析的问题之外,更多的还是“搭建问题分析框架”的问题。即使当时脑子里一团浆糊,我也很感谢自己当时做的努力。因为这些努力除了帮我打了坚实的基础之外,更让我学会咬着牙一直去坚持努力下来。在这里灌一点点鸡汤。对于考北大而言,学习方法很重要,可在备考过程中也能在深感“无奈与痛苦”,“折磨”永存与求索无门的时候,坚持下去其实更为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加之今年的特殊情况和复试时间、结果通知一直在延后,突然那一天得知自己被录取以后,一口气便得以长长的呼了出来。所以,我试图在文章中做些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方法进行一个详细阐述的努力。我们学习的是社会科学。所以,要学习如何去处理社会科学的问题。出现问题,就去解决,不怕负面结果,负面结果恰恰会揭示另一种事实的可能。于是乎,我抱着这样尝试的心态去做了一些总结。现在来看,很多东西虽然值得再次深挖,但是那些前辈的谆谆教导、我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都加了进去。值得肯定,就有所否定。否定完了,还要继续查找答案。嗯,请接下去看。

 

第二,那篇文章希望提供给大家一个更好的内容参考书目。考过北大的人都知道学校一不画参考书,二没有出题重点。身边很多同学在交流考研经历的时候,经常会彼此戏谑。第一,我随便复习,老师随便考。第二,硕士期间要上的课先修个大概吧。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一个考北大的同学除了要在购书的金钱上大量投入之外,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个取舍。要取舍读哪些书,取舍哪些内容是重点。这本身已经很不容易,因为水平很高才能懂得“取舍”。如果水平很低,要么直接放弃北大,要么死抓两本书不断地看。

 

一开始复习的时候,我甚至还有强迫症,一直在狂做笔记。我想我还是一个做事比较认真努力的人,所以当时就感觉不做笔记绝对不行。这样的考虑是非理性的吗?其实也是绝对的理性。因为有两个考虑:第一,自我认为这些知识点都比较重要。第二,如果不记笔记很多东西记不住。现在有时候考研的同学问我做笔记的问题的时候,我就不会去单纯肯定和否定。因为我知道,她那么做有她那么做的理由,不能陷入“非黑即白”的。根据经济学的假设也能说得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可是,请大家一定要记住:笔记是手段,理解和应用才是重点。你可以采用康奈尔笔记法,可以使用Xmind思维导图,可以做电子笔记手写笔记,不做强制要求。但不要忘记,你的初心:理解知识,化为己用。

 

如果我们只会单纯否定做笔记,或者单纯执着于做笔记。好像是理性的、在努力做好自己手边的事,但其实是“最不理性”的。

 

第三,那篇文章希望帮助大家去梳理一些关于考试,尤其是时政的考察学习方式与重点。不同的学校考试肯定有不同的重点。虽然北大的考试一直以范围极广让人害怕,但依然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一些几个重点。第一,政治学原理。第二,政治思想史。第三,比较政治制度。第四,国际政治概论。第五,东北亚研究。第六,东南亚研究。第七,西亚北非研究。第八,民族主义研究。第九,宗教与政治研究。这样的重点画出来,也是有如下考虑。首先,有的同学备考依然还是把重点放在战后国关史与新中国外交史这两个部分。拿着几本书看来看去,很是认真。认真求学阅读的态度值得肯定,毕竟“开卷有益”。可是自己要知道要重点思考、关注哪些问题啊。其次,划重点不是说每门课都有可考虑的考试使用书目,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些这些内容,平时多多认真思考一下。比如,宗教与政治研究那门课,我就很受益于复旦大学徐以烨老师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明确重点,广泛阅读,一通百通,以不变应万变。“博学而笃志”。

 

本文写作背景

 

在考完研的这段时间,不是因为自己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所以才慢慢去想这些问题。而是因为拜托了备考的心理压力和DDL,尤其是那种“不安感”,所以,我再继续阅读和思考国际政治的相关问题时反而更踏实了下来。准备复试时,我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不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去看书和想问题。那段时间,真的太糟糕了。知识上的长进微乎其微,思考问题的能力进步压根没有。最近轻松的学习状态反而让我自己可以看更多的书,也不需要找人互相督促了。我想,那段时间“不如人意”的原因还是因为抗压能力太差了吧。外加最近我也和几位考研的同学交流过不少。发现了很多共性的问题。

 

基于以上两个条件,我希望在本文中力图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要承认就我当时的状态而言。我更倾向于远离国际政治的研究,而转向区域国别与研究。这样的想法是为什么呢?第一,我原来一直没能搭建起国际政治,即侧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框架。第二,北大的传统在我粗浅理解看来就是侧重于国别与区域研究。要求掌握对象国语言,通晓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等。第三,我个人的研究倾向也还是比较偏爱一个小众的话题。那个话题目前更多的讨论人是社会学观察研究者。第四,总认为“战略研究”“外交研究”稍微有点那么“地命海心”“不切实际”“纯忽悠”的意思。

 

其次,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明确好“广”与“专”的关系。国关学院的学生,好像要求法学、经济学、社会学都要懂一些。充满着“liberal education”的意味。这是精英教育吗?哈哈哈,我觉得不是。因为社会科学的学生其实就是要更加的广泛阅读。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中不同的人的利益、权力、价值观冲突是不能单靠一个学科可以分析解决的。我想这是现阶段我理解的广的意义,即为什么要“跨学科”学习,侧重“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原因。

 

最后,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学会先深入进去,才能“通”出来。这就是专。对于国际政治学学科而言,毫无疑问的是这门学科诞生于人们对战争与和平这个终极话题的讨论。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希望可以从国际法、传统外交、世界史等学科中专门抽离出一门建构“和平”的学科。而这样的和平,必然要求我们既能深入洞察人性,又能对国与国之间权力、利益的冲突有更多的清晰的看法。这两年总有人谈“战略的虚幻”与“政治的理性”,我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要广,才能看的深。但核心是专,专的就是对国与国之间互动关系复杂性的理解。今天的大国关系,要远比过往20年的表型复杂的多。内政、对外政策、民众、领导人。。。这些复杂的情况,或曰大变局之下,我们要更加的头脑清醒。这个清醒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理解他者”,但更多的是为了“理解自我”“找寻自我”。

 

02

第二部分:本质是学习,不是考试

 

以下是大家较为代表性的三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归纳为核心的一个问题:理论框架、分析工具掌握问题。

一,参考书众多,无法下手。书单望文生畏,不知所措。

(这是我的锅,上次的文章中我给了一个书单。很多人就认为那些书根本看不完,觉得对考研来讲很不现实。但其实,我但是说的是:高年级本科生自我选取阅读。)

二,跨专业考研不知道该怎么掌握这门学科的一些方法、概念。

三,本专业学习不扎实怎么办?

 

以下是我的一些相对简单的剖析和回答。

 

要么学的太死,一本书一个理论的抓,不深入本质的思考。

 

这是跨专业学生学习和本专业学习不扎实的同学共性问题。无非就是,本专业的学生可能多读过几本理论专著,做过几次pre。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国际政治学科这门学科回应的是“人类社会”。既然要回应社会,这门学科的价值就希望对这个问题有所深入的理解。这个理解未必客观,但一定有所解释力。你可以说摩根索的人性观过于单一,你可以质疑吉尔平的思想有着美国的霸权意味,但你必须承认这些概念或多或少能解释国际政治的现实。或者说,这些概念在摩根索那里,对案例的理解解释是合理有效的。

因此,无论我们学习什么理论,理解什么观点。都要明白,不同的理论是基于一定的研究起点或者研究兴趣,这个研究兴趣是“实证”的。但在不同的语境、立场的人看来,他理解的这件事有不同的偏好。这种偏好就是概念。他根据“实证研究”搭建出来的“学科概念”就是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得以进步的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对于学习者而言怎么办呢?一句话:基于文本的理论对话能力,链接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第一,要知道任何“历史的”“现实的”实证案例研究都是我们研究的起点。第二,要学会理解作者的概念化解释过程,不懂的还是要基于文本的分析。(在这里提一句,作为学习者个人认为不要太多的强调“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一个不经过阅读瞎想的事。“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少想的多”这句话有这么点意思)。第三,自我的经验逻辑与事实、以及作者的经验、理论逻辑可能相违背。所以,要懂得在case study的过程中,关注不同的表现。任何的事实可能是反逻辑的,尤其是反主观逻辑。不懂的话,欢迎查看马哲课本和上篇文章。第四,只有将理论与现实,不同理论与现实之间反复衡量观察,才能找到“些许”有价值的新思考。

 

要么就不想好好思考问题,觉得读两本书一定能考上。要么觉得就是单纯考研,就是考试技巧的学习。

 

学长,你看那么多书才考上,我觉得人家有的人看几本书就能考上呢。(同学,你这么说的时候可否照顾下我的面子噻。真的有点太伤人了。)在这里,我想说:第一,你误会了什么是研究生考试。第二,你低估了出题老师的水平。如果你仅仅想靠一堆生硬的知识点,一字一句抄下来,背下来就能上北大。紧靠复制前人的经验,看两本书看两篇经验贴就能取得成功。自己就要好好思考两个问题了。第一,你是否觉得考北大的都是弱鸡?别人没考上就是因为别人没看那两本烂大街的教材?别人没考上就是因为别人没有认真背知识点?第二,你是否觉得北大老师希望把你招进来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你会要这样的学生吗?第三,你是否觉得研究生考试本质上不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根本不存在刷人、区分这回事?

 

回到出题上来看,学校的出题难度,考试范围,都是出于一种动态平衡。如果一个学校的出题套路,考察方式一直一成不变那该多可怕啊,随便嫖学长学姐的笔记就能考上研,那真的可以做到“量产”。我想,北大不至于这个样子。任何一个有水平的学校都不会允许这样的研究生选拔制度的存在。为什么说这两年保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同学,请你不要高估自己的水平和智商,更不要低估对手的水平和智商。任何一个考北大的学生,我想都至少有“两把刷子”。没有人脑袋一热就来凑人头了。但是你可能还会问,学长,我看考北大看那几本书我就能考上。同学,求你了,你复习考研政治都没单纯背书吧?你刷不刷肖秀荣?你复习考研英语单纯背单词可以吗?你刷不刷真题?去年考完以后,有人就说北大的题很简单。所以,有人就觉得考北大的题很简单。老师考的是你知道这个事吗?当然,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知道那就真的太可怜和遗憾了。出门右转。其实,老师要看的是你的看法,也就是你剖析问题时的深度、见解。北大老师阅卷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希望的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对一些问题做一些学理性解释。

 

03

第三部分:学习理解框架搭建

 

前面一部分,我弱化了研究生考试的“考试性”。因为还是想和大家强调的是:第一,理论学习、问题理解需要怎么做。第二,不要想投机取巧,扎实学习方为根本。

 

下面的篇幅我便需要对考试技巧与重点的掌握这个问题做一次回答。分析国际政治专业的学习而言,那些最为重要且想强调的东西。以及何谓国际政治的学习与思考?是否存在与考试的相通之处?

 

学不躐等—《礼记》

 

首先,这段话的核心主题当然就是上面四个字的翻译:学习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当然,我理解各位学习过程中的迷茫、痛苦。但是,当你准备报考北大的时候你就要对这些问题有着最基本的心理准备。迷茫和痛苦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找到问题的关键寻求解决办法才是最紧迫需要做的内容。

 

其次,无论是备考还是学习,大家都要明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去一点点做很多该做的东西。国际政治学的理论与概念确实很难懂。其中原因粗浅看来有二。第一,国际政治中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定、立场与利益。第二,不同行为体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会存在极大的个体偏好。第三,理论的特性本身就抽象,难懂,且具有局限性。

 

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备考中不断拆分要做的工作。不断以专题形式进行问题讨论,形成事实与理论的相互印证。就会实现这样的三个效果。第一,学习方式渐进、有效可掌握。第二,基础的知识会构成理论的基础,前面看着零碎,后面再看恰恰成体系。第三,可以实现不断对每个东西不断拆解的过程。最终得以成为一个内外链接的有机整体。

 

具体内容拆分

 

在那篇文章中,我大概拆分了一些学习的几个模块。主要的参考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和本科生的国别研究教学课程特点。因此,根据那些模块找了一些书单。在这里需要强调,那个书单至今来看对高年级本科生和本专业学生还是可以参考的。但是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即神散形散。复试准备过程中我一直也在担心老师对时政的考察,所以不断去看论文。这样的努力只能说是事倍功半。就我最近的总结而言,国际政治的学习还是要最终回归到这样的一些主题和关键词当中。

 

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中国政治;国际政治理论;对外政策与战略;社会与文化;经济;军事安全;国别区域。

 

很多同学经常有这样三个表现。第一,抓我问重点,好像我能出题一样。第二,国关史的学习零零散散。她觉得专业二考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就去盯着国际关系史和中国外交史的书开始死看了。第三,看时政就是满地鸡毛,互相扯皮。一不小心还和人家就某个热点话题去撕。极爱发表评论。

 

在这里,我们要杜绝两个倾向。第一,散碎的区域国别知识学习,以及无谓的专攻国关史和外交史。第二,对理论的学习和概念的掌握不要浮于表面,过分迷信。以上两点要融为一体,互相印证。

 

综上所述,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应该建构一个关于国际政治学习理解思考的特殊想象。这个想象基于的是一种冷静的观察理解。其次,这个想象是基于客观的历史和现实,即绝对不可以浮于表面(重点是那些散碎的知识点)。再次,这个理解不深究某一理论。因为没有一个社会科学理论可以完完全全把现实问题解释清楚。就算是现实主义这样看似“极具解释力”的理论,强调以主权国家行为体的理论,但是这真的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吗?最后,这是一个始终围绕纷繁复杂的国际现实,试图以理论和概念的努力去尝试解释现实的过程。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单一句话:同学,考北大一定要杜绝“找寻正确且唯一答案”的倾向。问大家一个问题,《权力、制度、文化》背熟了,就能说清楚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吗?大佬们每天都在开各种会议围绕这些问题争论分析,是闹着玩吗?对于那些政界学界精英们而言,他们有正确的答案吗?

 

不管是大佬们开会,还是我们的学习,本质不都是一个就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现实展开讨论,给予问题回应的过程吗?有一次师姐和我说,读了研究生就不再是学生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研究者,一个努力做科研的人。本科生到研究生转变过程中,除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之外,就是要有一种“独立研究者”的自觉。

 

我之所以一直在强调切磋琢磨的原因是希望传递这样的一个理念:书单推的多,是国际政治学习的必然要求,但这些都是形式、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才是关键。如果没有这种学习的主动的自觉,就必须强迫自己多多看书、认真思考。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曾经我向前辈请教过一个关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问题。前辈首先问我的是,你能想到哪些国际政治关键词?高政治议题、低政治议题。你能区分不同的合作对象对合作议程的影响机制吗?地区、国家、政治精英等多重复杂关系影响下的地区秩序在你的粗浅理解中其互动是如何完成的?你对国际秩序这个概念的理解如何能抽象出来几个要点应用在这个问题的分析当中?前辈说就一个问题深挖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质疑,是灵魂检验法。测试自己究竟是在认真思考问题,踏实学习还是走(zhuang)马(yang)观(zi)花。

 

04

第四部分:等你在燕园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有以下这么几个。

 

第一,图省事。最近和几个考研的同学交流,发现大家有很多共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共性问题的回答,话重复多了,自己也就烦了。干脆重新写一篇文章。如果有考研的同学有什么问题,欢迎联系我的qq:2815895950。暑假期间我的时间还是相对充裕一些。

 

第二,水到渠成。这篇文章大概9000字左右。除了敲出来花费了一些时间,自己并没有占用太多的时间专门去思考。正如我前文所说,最近看的书多了些,买的书多了些,思考的问题又多些。加之在精神比较轻松的状态下,也就对问题的梳理理解更清晰、有条理、有重点了些。水到渠成,写出来了。

 

第三,不造神。现在社会,神太多了。要么是 “靠勤奋,努力学习,坚定意志,逆风翻盘”的神;要么是“天资卓越,不用努力,优秀自来”的神;要么是“平时菜的一笔,考试就翻盘”的神。这些过分的简单逻辑,就像是抓住人性弱点的骗子。有些考研机构,天天宣传自己的辅导针对特定学校,然后就是划重点,从来不侧重知识的理解。很多同学却也真信了他们的鬼话。

 

第四,打气鼓励。同学,你复习过程中的压力和痛苦我能理解。尤其是考北大的学生当中,不乏充斥着二战、三战考生。这些痛苦和折磨,虽然无意于自己的考研加分,但是却能扰乱人的心态。有问题不可怕,不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整做法、解决问题才可怕,被人抓住弱点一顿猛如虎的宣传忽悠,妄图走捷径更可怕。任何时候,不把考试的本质理解为学习,只要找寻“应试”的技巧。。。(能说可怕吗?我觉得不能。或许有别的词汇更适合)

 

第五,坚定走下去。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也希望多写一些东西以告来者。其次就是,我对接下来的燕园生活有时会充满着恐惧和担忧。不断去阅读、想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希望自己可以多努力去做好手边的事。让那些不安、彷徨的负面情绪慢慢消解。图书馆里多读一些书,燕园里多想一些问题,多和一些优秀的人交流,未名湖边走一走,博雅塔下静一静,已然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对我这样的普通学生而言,我现在也不想奢望太多。我试图努力要做的是不断提醒告诫自己。第一,和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却不冷漠。第二,相信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既然选择拥抱未来,便要无惧险阻,迎难而上;既然胸中志存高远,定将摒弃安逸,乘风破浪。

 

未名湖畔,春暖花开。

 

 end 

 

 
 
 
 
 

 

 
弘时教育以考研、考博、留学为主体,面授+互联⽹在线教育为平台的⾼端升学培训品牌。机构秉承 ‘弘艺尚德 与时并进’ 的教育理念,致⼒于让本科学⼦⾼分圆梦、升学名校。
 

欢迎学⼦来校⾯对⾯咨询,做⼀对⼀升学测评规划,订制你专属的考研、考博、留学升学⽬标和课程规划

 
弘时教育,始于⾼端,专注成绩,名校上岸,期待有你!

 

下一篇:2021年北京大学法律硕士考研经验
上一篇:考研复试 | 北京大学2021年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