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分享|说说北大考研经验那点事儿|专业篇

作者:北大考研时间:2022-07-30 09:10:00

 

专业篇

说说北大考研经验那点事儿

 

专业篇经验目录

 

一、基本背景介绍

1. 个人情况介绍

2. 考研基本情况

 

二、专业篇经验

1. 专业课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2. 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真题

①思考方法

②具体操作

③北大真题分析

3.专业课知识输入来源有哪些

①教材类书单

②论文类书单

③报告及辅助类书单

4.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做笔记整合知识体系?

①教材类阅读和整理方法

②论文类学习和整理方法

③报告类及辅助资料使用方法

5.如何刻意练习?

 

三、如何输出答题,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①练习的三个阶段

②如何挑选题目

③如何批改复盘

 

关于我 About myself

 

                                         

 

 

1.个人情况介绍:本科双一流院校、会计学专业、英语四 、六级裸考通过,英语基础中等;高考文科生,喜欢读书和写作,思维习惯偏向发散和逻辑辩论;大学四年以商科学习和实习为主,没有接触过新传专业知识和实践业务。

 

2.考研基本情况:第一年:报考北京大学深研院新传专硕:342分/46名,政治:74,英语:58,专业一:98,专业二:112,备考周期10个月。第二年:报考北大深研院新传专硕:401分/7名,政治:69,英语:85,专业一:114,专业二:133(单科专业第一),备考周期2个月,总分提高60分。进入复试,总成绩差一名录取,调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第二名放弃录取,调剂中央民族大学,第四名成上岸。

 

3.看帖小贴士:每一个上岸的人各有各的长处,需要学弟学妹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每个人成功的共性和本质,切实可行地运用到自己的备考中才能学有所获。由于新传知识更新较快以及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的变化等因素,专业学习的相关书单和资料仅限近几年使用,专业真题的分析仅限已有考题。

 

 

关于专业课About

theprofessional course 

 

 

✳专业课分数情况:第一年210分,第二年247分,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33分,专业第一.

 

✳专业课学习的底层逻辑:

 

分析真题---明确考题层次和知识掌握要求---知识输入和书单准备---阅读思考---知识整合体系化---刻意练习、反复应用---更新思维深度、扩充知识体系---应试模拟按照上述的学习逻辑,为大家详细说明:

 

  一、如何分析专业课真题

 

(一)思考方法

真题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知识是一个面。我们每一次看真题的某一个名词或者某一个论述的问题时,应当思考的是这个点背后附着的是什么知识面,考察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哪个部分,这个点还有什么其他的关联点。日常的阅读就是为了让我们头脑中有更多的关联点,去将真题背后考察的关联点串联成网络,从多种路径达到这一个点。当你再看真题时看到的是一个点背后的面时,你对真题考察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就已经达到了基本水平。

 

1.横向分析:同一板块知识体系下,不同内容的比较分析。比如对传播学板块的考察,按照传播学基础、传播学史、传播学流派、5w研究等为划分维度,比较各知识点在真题中的分值占比、考察的形式(名词or论述)、考察的深度。

 

2.纵向分析:相同类型知识点,不同年份考察的变化情况,如分值比重,考察侧重,考察比例,以此明确每年的考题方向中的变与不变,抓住每年考察的共性内容继续重点准备,再结合当年的热点研究议题,分析变化的来源,对变化的内容引起重视,预测考题趋势。比如北大今年对定性研究内容的加大考察是一种变化,比如今年考题内容的层次更注重考察现象层次的分析,这对抽象化总结的能力考察要求更高了,如凡尔赛问题,图像不会说谎的分析。

 

3.预测分析:预测分析的原则是在变中把握不变,在不变中把握趋势。通过上述纵向分析把握考察共性和这一共性知识点在当下学术研究中的发展脉络和趋势,由此预测共性内容可能的考题。其次,关于每年的变动的内容,可以通过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老师的论文、社交媒体账号、当年的学术研究热点和业界热点课题,去猜测和老师关注点相关的内容。【针对北大汇丰,每年都会有一些可能会看起来不太容易准备到的变动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分值比例并不是主体部分,所以这一部分的应对策略就是尽可能去关注学院动态,挖掘官网书细节知识点和冷门理论,阅读大量论文,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考场中通过知识体系的迁移和分析来作答,保证不会拉开太大差距的分数就足够】

 

4.内容层次分析:按照思维的抽象层级看待真题的考察难度和维度,如从具体现象到某一类现象到某一类问题再到某一类问题的抽象化概念界定等几个不同的抽象维度。①知识类考题的难度较低,更多是考察对整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理解记忆即可;②知识分析运用类考题难度较大,更多是需要判断给出的层次,多为从具体的现象层级抽象化展开,分析共性问题背后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抽象和归纳的能力决定了你的答题深度,其实我们在看一些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种思维,跳出本身的案例表述,去看待作者的思维逻辑,然后模拟学习作者的抽象思维过程,化为己用。这种分析方法更多是针对网络传播学和新闻传播现象部分的真题分析。

 

5.考题类型分析:可以按照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论,方法论几个角度去看待真题的考察部分,通俗来讲,比如短视频问题,本体论考察短视频的演进发展、特点与类型、定义与概念等;认识论考察短视频形成发展的现状、原因、应用、问题等;方法论考察短视频发展的措施;辩证论考察短视频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一部分会在后文答题技巧板块具体介绍相关答题技巧。

 

6.考题表述分析:每个学校的真题表述各有特色,在北大汇丰的考题中对理论类名词会有中英文两种呈现,在中文名词类会出现常规理论偏僻化语言表达的问题,小题大考,冷门热考,回归细节基础是主要的变化趋势。比如今年考察的社会学习,乍一看会有些难以调动已有知识,如果你心中对真题有把握的话,就会知道这是在说服研究理论脉络中的理论基础,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对霍夫兰的研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有曾经考过的媒介变形,能动等等一些偏僻的词语其实都是理论中的一些细节名词的转述变大,需要大家在读教材的时候有意识地注意一下英文表述。

 

(二)具体操作:

 

建议大家把真题打印下来,常看常新,提醒自己把握好方向,分析真题贯穿整个专业课的备考过程中,在看书和论文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真题背后考察的维度和深度,及时将自己的思考记录在真题的分析文件中,搜索笔记关键词去定位一些考题和我们思考的内容的关联点。定期将自己对真题的零散的思考归纳总结,批判地看待自己一段时间对真题的看法,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我当时用的是有道云笔记,搜索关键词,整理笔记,微信文章收藏转载等功能还是比较方便的,大家可以根据自身习惯,选择性使用。

 

 
二、如何有效进行知识输入
 

 

(一)教材类学习方法

 

1. 传播学类教材阅读逻辑

①按照教材编写逻辑,以章节为单位阅读,结合公众号整理的框架图和笔记注释,阅读理解,注意不要以背为目的,第一遍读书更多是理解,读一遍书后毫无记忆也是正常的。这种方式需要我们后期阅读2-3遍教材,整理出框架图,重新整合不同难度书中的知识,但是比较适合跨考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前期入门的学习。

 

②以5w研究为逻辑,阅读相同章节内容的《传播学教程》和《范式与流派》,不建议大家自己根据教材整理笔记,比较耗费时间并且笔记质量一般不高。以一个机构整理好的相对完整的笔记为自己的基础笔记,然后阅读其他的资料时进行补充。瓦叔课上的笔记即可。

 

③以学派梳理为逻辑,建议在对基础书目阅读1-2遍后,以传播学史,范式,流派为线索,梳理整个传播学的体系,对纵向的理论发展脉络和传播学者的师承关系,以及传播学派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有更好的把握,也能够减少后期的记忆压力。

 

 

教材阅读简要提示

 

 

《传播学教程》:内容比较基础,较容易理解,适合入门,可结合公众号笔记,适当延伸补充,不建议整理笔记,以理解为主,适合回答初级的名词解释和理论类的简答题,但是回答的内容深度不够。建议阅读2-3遍。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内容更加深入,刘老师在书中很多细节部分将知识点间的关系关联起来,能够帮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知识图谱。需要反复阅读多遍,常读常新,在二战的时候我主要复盘了这本书,后期专题学习和答题训练时中适当回顾,落实在答题中,提升答案的深度才是目的。建议阅读3-4遍,第一遍比较不容易理解,第二遍形成基本的认知,第三遍注重串联细节的关联,打破原有的章节逻辑,前后结合地阅读,第四遍对课后题进行全面复盘,结合圣才笔记整理一些讨论的议题,在北大的考题中多次出现类似的课后题内容,说明这类问题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具有一定的讨论性,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将一些问题反复思考,形成更具有时效性的答案。比如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比如说服研究的相关理论的考察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这本书需要对课后题进行全面复盘,北大多次出现原题如2020结合符号学,解释外延和内涵的区别;2020模式与理论的区别;简述传播模式和仪式模式的区别;这些问题都可在这本书中看到,尤其是说服理论这一部分需要着重关注。原著不太适合直接答题,且大部分内容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说明,且表达的语言受到翻译的影响,不太容易背诵记忆。建议不要直接阅读原著,以圣才笔记的框架为基础,去对应知识点的学习,并且对课后题进行复盘,阅读论文和公众号补充知识点,形成可直接应用的答案。建议整理2-3遍,考前重点复盘记忆课后题。

 

《大众传播理论》:这本书与我们常规的阅读逻辑和语言表达习惯会有所出入,不太容易理解,建议选择部分内容补充,主要复盘一下课后题和书本最后整理的关键词表,可能会作为一些生僻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考察。建议阅读1-2遍,不要花太多的时间。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这本书以传播学者为逻辑,梳理了一个学者的生平事迹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以及各个学者之间的师承关系和理论关系等,建议作为传播学教程的补充,会让我们对纵向的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打通我们原有的5w逻辑的学习,如果能认真阅读,会减轻很多的记忆压力,对传播学体系也更加全面。建议阅读1-2遍即可,补充在答题笔记上。

 

 

 

2. 网络传播学类教材阅读逻辑

 

①按照教材编写逻辑,同传播学类教材阅读方法;

②以5w研究为逻辑,对应传播学各领域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网络传播学底层逻辑;

③以新媒体用户研究为逻辑,互联网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以用户为出发点,贯穿传播的过程,学习专业媒体用户和普通内容用户在整个传播体系中的作用。

 

 

 

教材简要提示

 

 

《网络传播学概论》和《新媒体用户研究》都是彭兰老师对网络传播学理论的总结归纳。前者适合打基础,有些内容在后者中有所更新。《网络传播学》按照5w逻辑梳理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基础不只是为了背诵记忆,也是我们后续阅读论文的思维逻辑参考,但是部分案例不太具备时效性,需要大家结合彭兰老师的论文补充阅读。

 

《新媒体用户研究》这本书可以按照原有的行文逻辑阅读,更有效的方式是按照自己整理的新媒体与技术、用户、经济、社会等逻辑,带着问题阅读,针对性地补充专题内容。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是分析思考新媒体问题的方法,在补充专题的时候也是以梳理逻辑为主,记忆为辅。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来自彭兰老师的论文集合,可以搜索老师的相关论文,能够更加理解彭兰老师的思维变化过程和分析问题的几种视角。这两本书对于我们分析新媒体时代的问题已经能够打下基础的框架,能够应对一小部分常规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但是对于考top名校的同学,这些内容还太单薄,需要结合更多的论文视角,提高答题的深度。

 

《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卡斯特三部曲,对于考北大的同学,需要对主要思想进行归纳,曾经出过书中的原文分析考题。这本书是按照作者的整体分析线索来撰写的,1-2遍阅读下来可能也不太能掌握作者的核心思想,建议大家结合公众号已经整理好的思维导图和一些书评、论文等,先对作者的核心思想有一个了解,再去按照思想-分析-案例-结论的逻辑去挑选着阅读部分内容,只需要达到能够对卡斯特的各种观点理解记忆,明确整个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发展逻辑就已经很好了,如果能够完全掌握卡斯特的思想,能够运用分析到论述题,会是加分项。积累大量的论文后,会发现很多学者们的分析底层逻辑其实都是有卡斯特思想的影响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建立自己对互联网时代问题分析思维很好的参考。

 

其他的互联网发展类的著作大家如果时间充分也可以做补充阅读,在这里不给大家书单了。不建议在初试的时候攻克太难的著作,时间有限,性价比最重要,能够提炼核心思想,运用到自己的论述题中,提高分数才是比较有效的应试备考,等到复试阶段可以适当阅读。

 

 

 

3. 社会研究方法类教材阅读逻辑

 

1. 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以理解记忆为主,不建议大家死记硬背。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他们的逻辑都是为研究者、学术研究、社会研究服务,所以结合研究的目的去看待整个研究方法的设计就能够理解一些研究方法的整体特征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

 

2. 研究方法类教材在阅读1-2遍后会有什么都没记住的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建议北大汇丰的同学在9-10月份可以设定长期计划,不作为重点,少量多次的方式推进,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后,在11-12月份,快速梳理知识点,反复理解记忆背诵,并根据论文补充最新研究方法的变化。

 

3. 社会研究方法减轻记忆压力的一种方法是抓共性,分析个性,结合实际,思维模拟研究过程。整理出一个贯穿研究方法的逻辑,以同一标准梳理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从研究目的到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研究评价等等去对比记忆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通过一些老师的论文去具象化地理解一些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

 

4. 北大汇丰的同学需要对研究方法引起重视,因为这一部分考题与传播学考题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是固定的,是有一定的标准答案的,如果有知识盲区,是会导致丢分很严重的一个部分,也是考察我们能否耐下性子,全面积累,背诵记忆的一份部分,所以这也是拉开考生之间差距的一部分。

 

 

教材简要提示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这本书用来打基础很全面,结合圣才笔记阅读,有思维导图的梳理和课后习题的解答,相关院校考过的真题整理,这些是我们把握各个章节重点内容的方向。建议考北大的同学阅读2-3遍,尤其是跨考的同学对这一领域不太了解的话,需要早点阅读,为后期背诵做铺垫。这本书应对北大基础类的名词解释还可以,但是应对比较有难度的简答题还是不太充足。在后期9-10月份左右,大家进入高强度背诵记忆的时候,建议快速翻阅回忆,然后以背诵圣才笔记为主,笔记中已经按照答题的逻辑整理好了知识点,更加应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这本书要重点看,建议阅读2-3遍,相比袁方老师的书,陈阳老师对定性研究做了很多的补充,在定量研究中结合了传播学的重点研究成果,能够提升我们对研究方法更具象化的认知,其中的案例都是我们答题的重要参考,需要做整理积累。今年北大考题也可以看出在研究方法上面,不再只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在定性研究上也加大了考察的深度,所以研究方法的知识需要大家有更全面的掌握了,这本书可以补充大量的上一本书没有的内容。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由于是外国著作,这本书阅读起来不是那么应试,建议大家阅读1-2遍。在阅读前两本书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后,针对性地补充没有提到的内容。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德弗勒:这本书是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做了梳理,这本书建议大家以应试为目的,在形成社会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后,去理解传播学重点理论背后的研究情况,作为简答题的案例。北大也曾经考过结合传播学研究案例去说明某某研究方法的特点的问题,这本书为我们补充了大量的案例,需要整理积累。

 

 

 

4. 新闻类教材阅读逻辑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这两本对于回顾新闻学基础理论,以及跨考生认识新闻学是非常有效的。这两本书阅读的过程中 不建议整理笔记,很浪费时间,建议阅读后直接使用机构的新闻学笔记,适当补充书中的内容。阅读2遍左右就够了,重要的是形成思维框架,这是我们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类问题的底层逻辑,在后期阅读论文,大家会发现很多学者分析问题的底层知识还是要回归到新闻学的理论知识上,所以这一类书的记忆不是目的,形成框架,能够建立理解新媒体时代新闻现象的价值标准是关键。

 

2.新闻学在北大的考题中更多以名词解释形式考察新媒体热词,这一部分补充阅读官网的两本传播学书课后的名词和公众号整理的名词即可。还有一些论述题中以技术视角和伦理视角考察一些新闻现象的论述题。需要能够运用新闻学理论分析新媒体现象。

 

 

 

 

5. 北大官网书的使用方式

 

北大官网书大家可以查到哈,我在初试的时候没有阅读所有的书,因为很多知识可以在其他的相对容易阅读的教材中学习到,如果时间不充裕,不建议大家挑选着粗读就可以。比较特殊的几本书,需要以应试的思维去整理一下。前文已经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6. 一些读书思维提示

 

①框架思维:

阅读一本书前应对整体框架有所把握,通过公众号和笔记进行宏观的把握,然后像走进一个大厦一样,明确自己所处的阅读板块和进度,保证自己不至于沉浸于细节之中,而无法跳出细节看待整个知识体系。但是不要为了做框架而做框架,可以借他人之力,也就是在已有的高质量的框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思考,防止千篇一律的思维模式。

 

②写作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一遍阅读一边标注,一边书写逻辑线条和思维脉络能够梳理出作者的思考过程,同时,一边写出自己当时阅读的感受,及时记录自己的相关思考,之后二遍阅读时进行复盘,能够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一边阅读一边写作的过程也是自己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大家可以每天在阅读后,用一个笔记整理自己当天的阅读思考,不需要写太多,但是每天积累下来,就会发现质的变化,也能防止自己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没有思考。当你复盘自己的阅读小记,开始批驳自己的一些观点时就意味着你的思维和知识积累在进步,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是有成效的,反之则需要思考自己的学习是否认真思考了。

 

③问题思维:

反复提问是我们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读书的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能够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比如作者的行文逻辑是什么,这一章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是我的原有知识体系中的哪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点是对他的补充还是升华,这个理论可以用在哪些问题的分析中,这个理论在当下具有适用性吗等等类似的问题,阅读的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我们发散思维,不断提问深入思考的结论有多少。这也会解决很多同学经常会问到的问题,为什么感觉学习了一天什么都没有记住,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皮层只是处在浅层信息的处理中,而没有调动起来深入思考的大脑神经,而提问就是唤醒的过程,这种方式阅读下来会感觉每天非常疲惫,这才是真正的让付出有效果了。

 

④边界思维:

读书不是目的,应试才是目的。边界思维就是说我们会反复提问自己各种问题,会发散延伸很多的知识,但是要以真题考纲为边界,要以学科为边界,要以能够应用为边界,要以当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限为边界,不要一味地在某一个知识点上不断深入到无止境的地步,这会让我们阅读的速度非常慢,并且会导致很多延伸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有效的考题内容。所以在上述的问题思维的基础上,大家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要一味地研究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超过边界的知识增加我们的知识负荷。有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可以简单整理在一个笔记中,利用闲暇时间简答查阅。

 

 

 

 

7.教材类书单合集(个人书单仅供参考)

 

✳传播学类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胡翼青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佛林

《大众传播理论》丹尼 斯·麦奎尔

《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

《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

✳网络传播学类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

《新媒体用户研究》彭兰

《网络社会的崛起》卡曼纽尔.卡斯特

✳新闻学类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社会研究方法类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导论》陈阳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德弗勒

 

 

 

专业篇经验目录

 

 

一、基本背景介绍

1. 个人情况介绍

2. 考研基本情况

二、专业篇经验

1. 专业课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2. 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真题

①思考方法

②具体操作

③北大真题分析

3.专业课知识输入来源有哪些

①教材类书单

②论文类书单

③报告及辅助类书单

4.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做笔记整合知识体系?

①教材类阅读和整理方法

②论文类学习和整理方法

③报告类及辅助资料使用方法

5.如何刻意练习?如何输出答题,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①练习的三个阶段

②如何挑选题目

③如何批改复盘

 

 

关于我About myself

 

 

 

1.个人情况介绍:本科双一流院校、会计学专业、英语四 、六级裸考通过,英语基础中等;高考文科生,喜欢读书和写作,思维习惯偏向发散和逻辑辩论;大学四年以商科学习和实习为主,没有接触过新传专业知识和实践业务。2.考研基本情况:第一年:报考北京大学深研院新传专硕:342分/46名,政治:74,英语:58,专业一:98,专业二:112,备考周期10个月。第二年:报考北大深研院新传专硕:401分/7名,政治:69,英语:85,专业一:114,专业二:133(单科专业第一),备考周期2个月,总分提高60分。进入复试,总成绩差一名录取,调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第二名放弃录取,调剂中央民族大学,第四名上岸。3.看帖小贴士:每一个上岸的人各有各的长处,需要学弟学妹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每个人成功的共性和本质,切实可行地运用到自己的备考中才能学有所获。由于新传知识更新较快以及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的变化等因素,专业学习的相关书单和资料仅限近几年使用,专业真题的分析仅限已有考题。

 

 

关于专业课About

theprofessional course 

 

 

 

✳专业课分数情况:第一年210分,第二年247分,其中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33分,位列专业第一名。

 

✳专业课学习的底层逻辑:

 

分析真题---明确考题层次和知识掌握要求---知识输入和书单准备---阅读思考---知识整合体系化---刻意练习、反复应用---更新思维深度、扩充知识体系---应试模拟训练按照上述的学习逻辑,承接专业篇(上):

 

 

三、论文学习之道

 

(一)为什么读论文

 

论文是学者研究成果的基本构成单位,不同于专著。通过阅读一位学者的论文,可以基本理清其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学术资源情况。经典的论文往往是重要学术思想的凝练,比书籍信息更密集,通过阅读这些论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当下流行的理论是怎样被生产或者引进的。作为研究者的出卷老师有阅读期刊的习惯,可能会从中挑选知识点涉及到业界前沿的变化,出卷老师可能认为新传学生必须掌握。1.了解热点学术议题,把握考题方向,应对热点分析类问题2.提升基础知识的深度,补充教材没有的内容,应对知识类问题3.学习理论分析,论证逻辑,案例应用,学术语言,应对论述题

 

(二)论文来源于哪

 

1.报考的学校的老师(需要完全掌握老师的分析思路,参考的文献,核心的观点和案例)2.与报考学校的老师有密切学术合作的老师3.学界当下较为活跃的学者(瓦叔公众号会定期推荐,了解较为公认的学术观点)4.对报考学校的老师的理论有直接支撑或为其理论源流的经典的国内作品,可通过每篇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查阅相关的学者研究。

 

(三)论文如何选择

 

学会和知网为伴,通过作者、单位、时间;期刊等级;标题、关键词;项目级别,下载量,引用量等判断论文的质量。前期也以通过瓦叔公众号推荐的论文和整理好的内容,适量阅读,减少弯路,对论文形成一定的语感后再去自己主动搜索和判断论文的质量。瓦叔在9月份左右会为同学们整理好代表性的几百篇论文包,会为我们挑选论文节省很多时间。建议大家从综述类论文,这也是我们保证热点学习的方向正确的一个方法。小贴士:不同类型论文的食用方法1.史论/综述型论文:了解整体热点议题或该议题的学术研究整体6方向,形成宏观认识,如史安斌,叶倩《智媒传播新十年的新闻业变局:动向与展望》,重点关注其中出现的“变局”包括哪些事实,这些事实间有什么关联;尤其是作者着重指出的事件,经常会作为考点出现;而作者的观点和分析则可以相对概略地去看,把文章主要作为获取信息的窗口。四大期刊会有相关全年盘点回顾类文章如《2021年新媒体研究的特点、新意与趋势》《2021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报告》《2021年全球新闻创新报告》《2021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盘点》《2022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等。这些也是我们整体了解全年新传相关研究走向和业界发展的依据。2.焦点/阐释型论文。补充理论发展脉络,提升理论的理解深度,应对知识类简答题。如方晨《作为民主的新闻:詹姆斯·凯瑞的新闻观及其知识贡献》抓住几个问题:J.C.是谁?他的新闻观是什么?什么叫“作为民主的新闻”?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起到了什么作用?3.应用/观点型论文:    关注论证过程,提炼观点,在论述题中运用,不要太在意细节。吴靖《“算法”具有自由意志吗?—算法主导社会行为背后的几个悖论》重点关注文中提到的“几个悖论”指什么?作者举了哪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观点背后的基础逻辑是什么?有什么理论/渊源?

 

(四)论文阅读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以议题为线索  阅读综述类、年度回顾盘点类文章,了解当年的研究热点议题,形成宏观的认知。如《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盘点》等等。阅读观点类文章,学习学界、报考学校的老师的主流观点,形成专题的核心基础,再通过阅读其他老师的观点,分析异同,补充在自己的笔记中。2.以学者为线索 研究一个学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的脉络和思维模式,可以从中提炼学者的思维习惯和思考共性问题的方式,再将自己总结提炼的思维去检测该学者的同类论文是否一致,即可分析出该学者分析一类问题的思路,并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融合为自己分析问题的框架。3.以问题为线索 日常的专业基础的学习阶段,也可以将读论文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根据当天学习的专业内容,阅读相关的论文补充某一理论研究的当下研究进展,补充研究脉络和背景,加深对理论线条的梳理,而不是孤立的学习某一个理论内容。可以通过百度学术或者知网或者公众号搜索相关问题来做补充。这也是在基础阶段培养自己对学术语言的语感的一种方式,并且带着问题去查阅论文,目标性较强,自己解决过的问题相比其他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能够加深记忆。我们经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同样是学习基础的教材阶段,上述的方式不就是拉开你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差距的一种方式吗?

 

(五)论文的阅读流程1.明确论文类型     判断论文归属于哪个研究领域,哪种类型的文献,采用细读或者略读或者带着问题提取所需等方式去阅读论文,提升论文的学习效率。2.整体浏览(1)本文的核心概念、研究背景是什么(看开头);(2)本文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看摘要);(3)本文得出怎样的结论(看结尾);(4)本文涉及到哪些有新意的知识点(看“热词”)。3.合理输入与思考应用(1)学界的研究方向和热点(理解分析);(2)重要的历史/理论知识点(辅助理解);(3)对于重要概念、重要理论的解释和阐发(理解记忆);(4)目标院校学者的最新文章(细读分析 全面掌握)(5)业界的新动向、新概念、新做法(理解记忆);(6)国家传媒政策/法规(了解案例积累,/明确国家方向);(7)重大的传媒业事件(了解案例);(8)学术名词表述和论证语言(整理出常用的学术语言表达)。4.应试思考(1)是论述题?记忆当中精彩的论断和论据;(2)是简答题?关注这个问题包含哪几个方面的理论和事实;(3)是名词解释?知道这个概念/事件具体内容、和哪个领域、哪些概念/事件相关。

 

 

整理笔记✳

 

这一环节也是很多经验贴中提到的专题热点的整理,可以按照三种逻辑整理:(1)所属领域+学者观点+论述逻辑+理论+案例 +自己的思考+如何应用+同类问题(2)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论+方法论+自己的思考+如何应用+同类问题      比如短视频问题,本体论考察短视频的演进发展、特点与类型、定义与概念等;认识论考察短视频形成发展的现状、原因、应用、问题等;方法论考察短视频发展的措施;辩证论考察短视频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3)在原有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基础知识体系上,扩充知识树,然后形成个人的分析问题的逻辑框架,只整理一些自己已经完全理解的关键词,在考试中能够由此触发自己的思考神经,来延伸出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具体操作时就是把学者的论文抽象出共性的名词,分析学者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学者的论述分析过程保持同频,再用次方法去检测其他的问题,能否逻辑论证出同样的结论。整理论文的过程就变成了具体-抽象-检测的过程,我们应用答题的过程则是题目-抽象-具体的过程。思路整理框架     在这一部分我的整理思路是两种框架,一种是知识框架,一种是答题框架。知识框架是破题的逻辑,答题框架则是答题的逻辑。

 

1.知识框架:      

 

按照两条基础线索和一条宏观线索,基础线索包括一条是媒体,一条是新闻,宏观线索主要是时代背景和学术研究背景,如后真相时代,消费主义时代,全球化,后疫情时代,数字新闻时代等。将两条线索放在当年考题的研究背景和业界发展背景下去思考老师的考察目的。媒体线索中的媒介形式、媒体组织、媒介使用等,把握媒体特点的同时分析重点考察的是传播路径的哪个环节。新闻线索建立在新闻理论的框架基础上去看待不同背景角度下的新闻伦理、新闻内容、泛新闻形式、新闻生产等变化。

 

2.答题框架:

 

按照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论+方法论为切入点,原因类问题关键在于分析矛盾点,影响类关键在于找到因素和影响层次(也就是起点和落点),措施类关键在于找到主体和问题矛盾方的权责,趋势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时间脉络和政策导向等等,从这些底层逻辑上,去看待不同的专题内容,形成自己的答题分析角度。

 

 

 

笔记整理注意事项

 

1. 逻辑①更适合于直接应用到论述题的写作中;但是对一个问题的整理不够全面。2. 逻辑②更适合于了解某个议题,但是多半需要多篇论文才能整理出来,并且很耗费时间且质量可能不高,过于注重输入,而忽略了如何应用该知识解答论述题的分析类问题。3. 逻辑③更适合于二战的同学,已经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或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习惯,短时间深化提升自己分析问题深度,且这种方法对思维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论文长期的积累。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看哪种更适合自己。如果时间较短,建议按照逻辑①和③,挑选多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后,综合阅读后,比较整理观点更新颖,逻辑更周全,论述更充分的整理,注重质量而不是什么内容都一股脑地整理到自己的笔记中,为自己之后的学习增添了很多内容筛选的压力。时间较多,备考周期比较长的同学建议按照逻辑②,前期不会整理的时候,参考瓦叔的公众号推荐,会有一些整理好的论文分析,形成一定语感后再去自己整理论文。4. 关于是否可以直接买一些整理好的笔记,我建议大家尽量自己整理属于自己的专题内容,适当借鉴其他整理好的笔记,整理出一个完美的笔记不是目的,比较重要的是这个学习分析的过程,这是一个吸收内化的过程,也能尽量防止千篇一律的模板化答案。

 

 

论文学习注意事项

 

1. 阅读的论文不再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循序渐进,有所铺垫,不要一开始就攻克较难的论文,要将读论文作为一种解答专业问题的工具,不要为了读论文而读论文;2. 阅读论文的过程不再于盲目的复制粘贴观点,而在于思考抽象出共性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有所取舍和判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逻辑性的观点和论述过程,不要过于纠结一些细节内容;3. 不再于单项输入庞杂的知识,而在于目标导向,应试思维看论文,归类到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中,明确如何在考试中提炼运用到不同类型的题目中。

 

 

 

四、报告类及辅助类学习方法

 

 

1. 为什么读报告和辅助资料 这一类报告是对业界一年内发展情况的总结,论文偏学术,报告则偏业界实践。(1)报告中案例丰富,数据充分,能够让我们回答论述题时更扎实落地,尤其是在分析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措施上面,更加贴合实际也是老师评分的标准之一;(2)报告中会呈现很多业界发展现状,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们出题方向的来源,也是我们预测真题的参考;(3)辅助类教材更加应试,更适合答题,但是不适合深入理解来龙去脉,易造成简单理解和机械记忆的问题,所以可以将阅读中的内容补充在辅助笔记上,最好不要自己整理基础笔记,往往质量不高。这种方式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2. 怎样读报告 报告的阅读要偏向应试,以为我们的答题服务,案例和数据需要积累,运用在论述题中;其次,报告的宏观方向要有所把握,明确当下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我们应对分析题时候作为思考的一种逻辑,在分析题中结合当下时代发展能够体现你对业界现状的把握。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论述题更具备加分项的信息来源。

 

 

专业篇经验目录

 

 

一、基本背景介绍

1. 个人情况介绍2. 考研基本情况             

 

 二、专业篇经验

 

1. 专业课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什么2. 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真题①思考方法②具体操作③北大真题分析3.专业课知识输入来源有哪些①教材类书单②论文类书单③报告及辅助类书单4.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做笔记整合知识体系?①教材类阅读和整理方法②论文类学习和整理方法③报告类及辅助资料使用方法5.如何刻意练习?如何输出答题,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①练习的三个阶段②如何挑选题目③如何批改复盘

 

关于我About myself

 

 

 

1.个人情况介绍:本科双一流院校、会计学专业、英语四 、六级裸考通过,英语基础中等;高考文科生,喜欢读书和写作,思维习惯偏向发散和逻辑辩论;大学四年以商科学习和实习为主,没有接触过新传专业知识和实践业务。

 

2.考研基本情况:第一年:报考北京大学深研院新传专硕:342分/46名,政治:74,英语:58,专业一:98,专业二:112,备考周期10个月。第二年:报考北大深研院新传专硕:401分/7名,政治:69,英语:85,专业一:114,专业二:133(单科专业第一),备考周期2个月,总分提高60分。进入复试,总成绩差一名录取,调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第二名放弃录取,调剂中央民族大学,第四名成功上岸。

 

3.看帖小贴士:每一个上岸的人各有各的长处,需要学弟学妹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每个人成功的共性和本质,切实可行地运用到自己的备考中才能学有所获。由于新传知识更新较快以及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的变化等因素,专业学习的相关书单和资料仅限近几年使用,专业真题的分析仅限已有考题。

 

 

关于专业About

theprofessional course 

 

 

✳专业课分数情况:第一年210分,第二年247分,其中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33分,位列专业第一名。✳专业课学习的底层逻辑:分析真题---明确考题层次和知识掌握要求---知识输入和书单准备---阅读思考---知识整合体系化---刻意练习、反复应用---更新思维深度、扩充知识体系---应试模拟训练按照上述的学习逻辑,承接专业篇(中):

 

 

五丨个人书单补充

 

 

1.论文类①四大期刊为主《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月刊)《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月刊)《新闻大学》,复旦大学(月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月刊)②行业前沿补充《新闻与写作》,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月刊)《新闻记者》,上海报业集团(月刊)《青年记者》,大众(山东)报业集团(旬刊)《新闻爱好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月刊)《新闻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月刊)《当代传播》,新疆日报社(双月刊)《电视研究》、《对外传播》、《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2.报告类《中国未来媒体研究报告》《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等。也可查询艾媒报告中心、清博大数据等来获取想要了解的行业资料,如知识付费业界情况、舆情中心资讯等等。3.辅助资料类《传播学考研复习精编》中华传媒网《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圣才考研教材笔记

 

六丨如何知识输出-三阶段

 

 

阶段一:简单阅读小记阶段。

 

写逻辑框架和关键词,写200-500字短评述为主,这一阶段还是在以知识输入为主,不要太在意写的内容是否成文,重点在输出当日思考,这一部分在前文阅读的技巧中也有提到。写作问题来源可以是课后习题和真题。

 

阶段二:分题型练习阶段。

 

这一阶段以知识输出和复盘为主。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提问方式和不同专题类型进行练习,并且需要多次反复的复盘重点专题。这一阶段我们的知识输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练题要作为日常专业学习的重点部分。前期可以每两天练习一篇800-1000字的论述题,有一定积累后,限时练习真题并且不能查阅相关资料,独立完成。这一阶段需要对近五年的真题都有所练习。如果是常规备考周期的话,大约需要2-3个月能完成所有的真题练习。

 

阶段三:模拟限时答题阶段。

 

这一阶段以整套题的模拟练习为主,一天模拟练习,一天复盘知识,限时作答这个过程会比较困难,前期写不完卷子非常正常,毕竟要在3个小时写完2-3万字还要保证卷面整洁确实是比较难的事情,但是不要慌张,只要勤奋练习会在一个月内看到成果。我第一年大概完整模拟了14-15次左右,所以后期基本会对不同部分的答题时长和自己的形成的答题习惯都有所认知,在考场上基本和平时模拟差不多。第二年有参加瓦叔的模考班,批改的非常详细,并且会有对应的视频讲解和答案参考,是我参加过的机构模考中质量比较有保证的模考。

 

七丨知识检测来源有哪些

 

 

1.真题:真题的出题模式和提问习惯以及考察范围是最标准的,这是必须要练习的一部分。真题练习可以按照不同题型分开练习,也可以模拟套卷练习。

 

2.模考:机构的模考题是我们补充自己知识盲区的来源,可以作为打开自己思路的练题资料,大多数机构整理出来的模考题目是当年的热点问题或者经典考题,所以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但是预测的方向还是有限,要多关注批改给出的建议。

 

3.其他院校真题:各大高校能作为真题的题目都是提问争议比较小且质量很高的问题,可以选择部分和我们报考院校真题相关板块的内容练习,能够看到其他院校考察的视角,作为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

 

4.课后题:推荐大家对前述教材课后题以小记的方式练习,这一部分和我们简答题中的知识类题目相关,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理论考察的问题。《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课后题多次出现真题原题,比如今年的简述传播的传输模式和仪式模式,往年的获益框架和损失框架在传播中的应用等问题。《范式与流派》的课后题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具有可讨论的价值,比如考察过的媒介伪事件和网络成瘾问题都可以在课后题中找到。

 

 

 

八丨如何批改分析

 

 

1.批改方式:

 

可以自己批改、研友互相批改、学姐批改。第一年我有和研友定期练习批改,这种方式会督促我们练题,相互补充知识盲区,但是缺点在于两个人可能会受限于专业水平的上限,质的提升需要有一方的引领和经验。第二年我主要是自己批改,这种方式对自律性要求比较高,可能会中途摆烂,且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也是常态,但是这种方式的针对性会比较强,更了解自己的做题进度。第三种方式学姐批改能够给我们很多更有高度一些的视角,但是学姐们的时间有限,需要我们自己思考,带着问题与学姐学长们沟通,会让自己进步更快。

 

2.批改标准:

 

批改标准来源三个方面,第一机构真题答案,第二批改人意见,第三论文。建议大家前两者批判性参考,第二年我对自己批改的标准参考主要来自论文,因为第一年有所积累,所以第二年更明确了什么样的论文是高质量论文,以老师的写作水平为参考是相对最标准的方式。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审视自己写的内容和作答的过程:

第一,立意是否符合题目要求;第二,论述的逻辑是否有层次;第三,论证的方法和理论引用是否合理;第四,是否有亮点案例和数据支撑;第五,学术语言是否标准,作答的格式是否清晰,是否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细节问题;第六,字数和分值是否匹配,整体的时间规划是否合理;第七,出现了什么模拟意外情况,遇到类似问题如何应对;第八,这套考题和真题考试方向是否一致,自己的知识覆盖了多少,有多少内容是旁征博引而来分析的。第一到第五是完全可以参考同类议题的论文内容的,比对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写作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第六到第八条则需要自己根据情况总结,可以用一些工具来看自己的答题情况,准备一个计时器,营造考场环境答题,我在考前精细到的程度大概就是,考前去考场试坐了一下各个位置,感受一下静下来答题的感觉,包括考场内的布局的熟悉,了解时钟的位置等等,因为考场可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大家要尽可能在考前去想到会发生的任何意外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如何应对各种状况。比如上午的专业考题我知道肯定会相比下午的简单一些,比如上午考题中肯定会出现没见过的题目,这个时候不要慌,先跳过或者如何安慰自己当时的心态,这些可能是二战的同学的经验,但是在这里也为一战的同学提醒一下,记得考前回看经验贴,提醒自己哦。

 

3.批改心态:

第一年参加模考的时候我连续三次考了前三名,并且两次获得第一名。这个时候是12月初,当时觉得自己肯定稳上岸了,所以也不知道自己该从哪弥补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第一年的结果就说明了一切,考前是我们发现问题的过程,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时候,需要警示自己的学习心态了,过于浮躁会导致我们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模考关注的焦点永远是模考真题本身和自己答题过程本身,不要被一些排名和分数所影响,反而得不偿失,保持冷静清醒在后期模考答题的时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希望给我大家提醒的地方。拨开事物表面,看到我们需要从这次模考收获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第二年我没有太关注一些排名问题,专注于分析自己的答案本身,只是在考前二十多天练习了七八次模拟,就分析出了自己去年存在的问题,考试时候以此为教训,特意避开了很多自己答题时候不好的习惯。希望大家在最后那二十几天的模考阶段也能稳住心态,这是非常关键的,发现问题提高分数的阶段。

 

 

转载来源 :芋葶Cyberspace |侵删 

 

end 

 

 
 
 
 
 

 

 
弘时教育以考研、考博、留学为主体,面授+互联⽹在线教育为平台的⾼端升学培训品牌。机构秉承 ‘弘艺尚德 与时并进’ 的教育理念,致⼒于让本科学⼦⾼分圆梦、升学名校。
 

欢迎学⼦来校⾯对⾯咨询,做⼀对⼀升学测评规划,订制你专属的考研、考博、留学升学⽬标和课程规划

 
弘时教育,始于⾼端,专注成绩,名校上岸,期待有你!

 

下一篇:艺术考研调剂意向院校,赶紧收藏!
上一篇:考研分享|说说北大考研经验那点事儿|个人篇
返回顶部小火箭